欢迎访问无锡市教育局网站    
  1. 本站支持IPV6
  2. 繁体版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信息公开目录 / 法规文件及解读

市教育局等五部门关于优化在锡高校专业设置的指导意见

时间:2024-04-18 17:09    来源: 无锡市教育局    浏览次数:【字号:默认 特大

信息索引号
014006470/2024-00018
发文日期
2024-04-07
公开日期
2024-04-18
文件编号
公开时限
长期公开
发布机构
无锡市教育局
公开形式
网站、文件、政府公报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社会
有效期
长期
公开程序
部门编制,经办公室审核后公开
主题
科技、教育--教育
体裁
意见
关键词
学校,学生,意见
文件下载
内容概述
市教育局等五部门关于优化在锡高校专业设置的指导意见

显示全部表格信息

各在锡高校:

  为落实《无锡市推进高校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锡政办发〔2023〕46 号),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建立与我市“465”现代产业集群高效匹配的专业体系,现就优化在锡高校专业设置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在锡高校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围绕我市“465”现代产业集群和“ 5+X”未来产业布局,调整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前瞻性规划和建设新兴专业,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精准对接,形成与无锡重点产业集群高效匹配的专业体系,为促进我市经济和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需求导向。坚持面向新质生产力和产业发展所需,对接我市“465”现代产业集群和“ 5+X”未来产业布局,优先设置和办好相关重点产业集群发展所需学科专业,推动“学科跟着产业走、专业围着需求转”。

  (二)坚持科学规划。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科学制定在锡高校学科专业发展规划,推进学科专业调整优化、升级换代和新建工作,建立有进有出、有增有减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三)坚持特色发展。立足在锡高校发展类型定位和资源优势,做大做强优势专业,实现专业设置差异化布局,建成一批紧贴产业、特色鲜明、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的优质专业。

  三、重点任务

  (一)加强学科专业建设规划。引导在锡高校主动适应国家发展战略和无锡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科学制定学科专业建设中长期规划,增强学科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的契合度,实现专业设置对重点产业的覆盖率100%,人才培养对行业产业紧缺人才的供给率90%以上。在锡高校要落实教育部有关要求,根据社会人才需求、办学定位、办学条件等,每年对专业设置调整进行研究,及时增设新兴专业,淘汰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每年增设和撤销的专业点不低于5%。

  (二)实施优势学科锻造工程。加强在锡高校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应用学科建设,鼓励无锡经济和社会急需学科专业优先发展。支持江南大学轻工技术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设计学等学科建设国际顶尖学科和高水平学科;支持东南大学无锡校区、南京理工大学江阴校区、南京邮电大学无锡校区、无锡太湖学院、无锡学院建设电子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机械工程、兵器科学与技术、大气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一流学科;支持在锡高校发展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遥感科学与技术、纳米科学与工程等交叉学科,打造一批全国领先的优势学科专业集群。

  (三)精准培育博、硕学位授权点。支持江南大学增列生物工程、设计、电子信息、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光学工程、材料与化工、材料科学与工程、临床医学等博士学位授权点以及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智能科学与技术、食品与营养等硕士学位授权点。支持南京农业大学无锡渔业学院增列农业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推动无锡太湖学院、无锡学院尽早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建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设计学、机械工程、应用经济学、电子信息、数字经济等硕士学位授权点,到2026年在锡高校新增25个左右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权点。

  (四)加快布局新兴学科专业。主动对接“ 5+X”未来产业发展体系,强化与知名高校未来技术学院合作,支持在锡高校瞄准通用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第三代半导体、氢能和储能、深海装备5大未来产业以及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商业航天、元宇宙、合成生物、高端膜材料等X个未来产业新方向,加快发展人工智能、智能感知工程、量子科学与技术、储能科学与工程、氢能科学与工程、海洋信息工程、智能飞行器技术、未来机器人、虚拟现实技术、合成生物学、数字经济等专业,未来3年新增20个交叉融合的新兴专业。

  (五)做大做强支柱产业相关专业。支持在锡高校紧贴我市“465”现代产业集群和“3010”重点产业链,办强物联网工程、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制药工程、软件工程、智能制造工程、自动化、纺织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等本科专业和高职延伸专业,鼓励在锡高校举办质量管理、数字媒体、跨境电商、临床医学、康复医疗、养老服务、婴幼儿托育、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专业,在上述专业领域培育60个无锡市示范专业。

  (六)推动优势专业集群式发展。主动适应现代产业对复合型、创新型和发展型技术技能人才需求,建立专业群融合发展机制,对接优势产业集群打造一批优势专业集群。支持高等职业学校以“双高计划”为牵引,重点建设微电子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智能制造、人工智能技术服务、移动互联应用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服装与服饰设计、学前教育、康养护理等专业集群,打造一批高水平、特色化专业集群。

  (七)推进“数字化+专业”建设。推动在锡高校面向产业数字化新要求,利用现代数字技术改造升级传统学科专业,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融入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探索人才培养的改革新方向和实践新路径。提升教师数字素养,强化教师数字化意识、数字技术知识与技能,提高教师应用数字技术整合教育资源、实施教学活动、开展研究创新的能力。加快数字化教育教学环境建设,高标准建设智慧校园,为学生提供更加个性化、高效率的学习环境。

  (八)深化校企合作专业共建共享。强化企业需求牵引和市场化导向的专业发展模式,搭建在锡高校与“465”现代产业集群龙头骨干企业紧密合作平台,推动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学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合作企业总数达到5000家以上。支持在锡高校与企业合作共建现代产业学院、卓越工程师学院、现场工程师学院、产教融合共同体、技术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产教融合平台,促进专业培养与产业需求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从业能力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实践对接、科技研发与企业技术创新对接,支持建设15个产教融合共同体和20个示范产业学院(现场工程师学院)。

  四、保障机制

  (一)建立专业建设统筹指导机制。贯彻落实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建立教育、发改、科技、工信、人社等多部门联动的专业设置指导制度,综合运用规划、信息服务、政策指导、资源配置等方式,推动在锡高校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对在锡高校发展水平高、产业贡献度大的专业点,在项目、经费、招生计划、毕业生就业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实现学科专业与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相互匹配、相互促进。

  (二)建立专业建设及时预警机制。教育部门会同市相关部门每年组织开展在锡高校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需求匹配度调研评估,定期发布全市重点产业发展规划和行业企业紧缺人才目录,推送重点产业市场信息和人才需求,对人才需求趋少的行业产业进行专业设置预警,将学科专业调整优化情况纳入市属高校和市校共建高校绩效考核,推动在锡高校科学规划专业设置,前瞻做好新设专业备案和申报工作。

  (三)建立专业建设多方参与机制。鼓励在锡高校与地方政府、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等开展合作共建,开展“引企入教”、“引校入企”、人才“双聘制”改革,为行业企业提供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培训等服务,多渠道引入专业建设资源。鼓励企业在高校设立工作室、创新基地和实践基地,深度参与教育教学改革和专业规划、课程设置、教材开发、教学设计,推行面向企业真实生产环境的任务式培养模式,推动高校专业建设更加贴近产业需求。

  附件:在锡高校服务“465”现代产业集群重点建设专业

无锡市教育局        无锡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无锡市科学技术局       无锡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无锡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24年4月7日

附件

在锡高校服务“465”现代产业集群

重点建设专业

产业

类别

现代产业集群

重点建设专业

专业布点高校

4个

地标

产业

物联网

物联网工程

江南大学

无锡太湖学院

无锡学院

物联网应用技术、工业互联网技术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

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无锡科技职业学院

江阴职业技术学院

集成电路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电子封装技术

江南大学

无锡学院

南京邮电大学无锡校区

电子科学与技术、集成电路工程

无锡学院

东南大学无锡校区

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

无锡太湖学院

无锡学院

集成电路技术、微电子技术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

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无锡科技职业学院

太湖创意职业技术学院

生物医药

合成生物学

江南大学

药学、药理学、制药工程

江南大学

无锡太湖学院

药物经济与管理

无锡太湖学院

药品生产技术

江阴职业技术学院

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江南大学

无锡太湖学院

无锡学院

软件工程

江南大学

无锡太湖学院

无锡学院

南京理工大学江阴校区

南京邮电大学无锡校区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无锡太湖学院

无锡学院

南京理工大学江阴校区

南京邮电大学无锡校区

数字经济

江南大学

无锡学院

南京邮电大学无锡校区

软件技术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无锡科技职业学院

江阴职业技术学院

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

江南影视艺术职业学院

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应用、信息安全技术应用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无锡科技职业学院

江阴职业技术学院

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

6个

优势

产业

高端装备

机器人工程、智能制造工程、智能装备与系统

江南大学

无锡太湖学院

无锡学院

南京理工大学江阴校区

南京邮电大学无锡校区

机械工程、机械电子工程、自动化

江南大学

无锡太湖学院

无锡学院

南京理工大学江阴校区

测控技术与仪器、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

无锡学院

工业机器人技术、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

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无锡科技职业学院

江阴职业技术学院

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模具设计与制造、工业过程自动化技术、工业互联网应用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无锡科技职业学院

江阴职业技术学院

高端纺织服装

服装设计与工程、服装与服饰设计、服装设计与工艺

江南大学

无锡太湖学院

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

江阴职业技术学院

江南影视艺术职业学院

纺织工程、非织造材料与工程、现代纺织技术

江南大学

江阴职业技术学院

节能环保

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大气科学、遥感科学与技术、水生生物学

江南大学

无锡学院

南京农业大学无锡渔业学院

智能环保装备技术、环境工程技术、环境监测技术

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

江阴职业技术学院

特色

新材料

材料科学与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材料化学、应用化学(高端膜材料)

江南大学

无锡学院

南京理工大学江阴校区

材料工程技术、高分子材料智能制造技术

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

江阴职业技术学院

新能源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南京理工大学江阴校区

汽车及零部件(含新能源汽车)

车辆工程

无锡学院

汽车制造与实验技术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

无锡科技职业学院

江阴职业技术学院

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

新能源汽车技术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无锡科技职业学院

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

5个

未来

产业

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

江南大学

无锡太湖学院

无锡学院

智能科学与技术、智能感知工程

江南大学

南京邮电大学无锡校区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江阴职业技术学院

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

江南影视艺术职业学院

量子科技

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含量子技术等)

江南大学

东南大学无锡校区

南京理工大学江阴校区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江南大学

无锡学院

南京邮电大学无锡校区

第三代

半导体

电子信息(集成微纳电子器件、集成电路器件与工艺)

东南大学无锡校区

氢能和储能

储能科学与工程

无锡学院

深海装备

海洋信息工程

东南大学无锡校区

微信公众号

微信

微博

微博

无锡普法

无锡普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