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梅村高级中学:无锡名师工作室共探未来课堂新样态
发布时间:2025-10-23 15:38 浏览次数:【字号:默认 大 特大】
2025年10月22日,第三批无锡市中小学名师工作室市直属第六组建设成果展示活动在江苏省梅村高级中学成功举办。本次活动以"数造基石,技启未来"为主题,汇聚了张海强数学名师工作室、钱铭数学名师工作室、章建锋数学名师工作室、毛锡荣数学名师工作室、胡晓军信息技术名师工作室、李绵忠通用技术名师工作室六个名师工作室,通过课堂展示、深度研讨与专题报告,全面展现了无锡市在跨学科教学融合与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创新成果。
活动开幕仪式上,六大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及全体成员齐聚一堂。江苏省梅村高级中学党委书记、校长,空港分校校长章建锋致欢迎辞,对各位教育同仁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强调了数学与技术学科深度融合对推动教育创新的重要意义。
本次活动的课堂展示环节亮点纷呈,十二节创新课例同步开展,充分展现了教师们的教学智慧。
数学学科采用"同题异构"模式开展教学展示活动。刘雪莹、朱琳玲、孙磊、李思聪四位老师分别执教《生活中的数列问题》,余金荣、惠宇、吉缪明、谢淇四位老师则围绕《数列的概念》开展教学。八位教师围绕两个课题,从不同角度设计教学方案,展现了多元的教学思路与个性化的教学风格。
技术学科教学同样精彩。信息技术学科秦晓兰老师执教《智能交通的"眼睛"——探秘车牌识别系统》,耿秋萍老师展示《让AI倾听你的声音》一课。
通用技术学科何笑颜老师呈现《开环控制系统的工作过程》,周碧文老师则展示了《常用的构思方法》课程。
这些课堂生动诠释了"数造基石,技启未来"的主题——数学作为基础学科为学生构建坚实的思维基石,而技术学科则以其创新活力为学生打开通向未来的大门。二者深度融合,正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路径。
评课议课环节,各学科专家针对展示课例进行了精准把脉与深度剖析。数学学科由钱铭、毛锡荣老师进行评课议课,信息技术学科由张禄老师负责评课议课,通用技术学科则由李绵忠、吴红苗老师开展评课议课。各学科评课团队针对课堂展示情况,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学生互动等方面进行深入交流与点评,为授课教师及参与教师提供专业反馈。
跨学科的深度研讨正如"数技融合"的生动实践:数学的逻辑严谨与技术的创新灵动在此碰撞,既夯实了教学根基,又拓展了未来视野,为构建新时代高质量课堂提供了专业支撑。
主题论坛环节,三位教师从不同角度分享了教学研究成果。范永明老师阐述了《AI赋能高中数学教学的实践探索》,通过丰富案例展示了人工智能与数学教学的创新融合,为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有益参考。数学学科的黄荣老师分享了《数以载道,育见未来:高中数学课程思政的文化路径与实践探索》。黄荣老师立足育人根本,抓住育人三原则:适切性、时效性、多样性,以博大精深的数学文化为我们提供了学科育人的新方法。董善勇老师带来题为《数字智造:激光与3D打印的教学实践》的主题分享,介绍了激光切割与3D打印的原理与制作工艺的要点,并结合技术与数学、化学等学科融合教学案例,分享了数字建模技术在解决复杂问题时的创新思路。
主题论坛搭建起思想碰撞的平台,从课程思政到AI融合,从教材挖掘到教师发展,多维视角共同勾勒出学科融合与教育创新的未来图景。
专题报告环节,张海强院长和李绵忠老师分别从不同维度分享了极具价值的教学研究成果。钱铭老师带来《用好教材例题习题资源,挖掘跨学科学习元素》的分享,这种深耕教材的做法,为跨学科教学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范式。毛锡荣校长分享了《从“经师”到“人师”:高中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与境界》,从理论高度剖析了教师成长的内在规律,为教师专业成长指明了方向。张海强院长分享了《高参与度课堂的研究与实践》。张院长以幽默的语言,结合多个数学教学实例,为老师们分享了如何提高课堂的参与度、如何赞美学生等干货,引导老师们在课堂中探寻师生共进的幸福课堂密码。李绵忠老师带来题为《基于土木工程项目学习的高中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构》的主题报告,从背景与目标、过程与方法、成果与效能、未来与发展等方面,介绍了梅村高中结构设计课程基地在课程建设、双高合作和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新探索和新成果。
专题报告立足实践、面向未来,既有理论高度又有路径指引,为素养时代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系统化、可落地的行动方案。
活动最后,章建锋书记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他指出,此次活动内容精彩纷呈,涵盖多学科课堂展示、多维度评课议课以及多主题论坛与报告等板块,为无锡市高中数学与技术学科教师搭建起了优质的交流学习平台,有效促进了教师间教学经验的深度分享与专业素养的共同成长,对推动学科教学的创新发展以及创新人才培养工作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本次联合教研活动不仅展示了无锡市名师工作室的建设成果,更搭建了跨学科交流的高端平台。"数造基石"夯实了学生发展的基础,"技启未来"开辟了创新教育的新路径。相信以此次活动为新起点,无锡市名师工作室将继续深化教学研究,推动区域教育质量不断提升,为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的创新人才贡献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