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吴区:无锡市新吴区与桂林市秀峰区共破“素养教学”密码
发布时间:2025-10-17 14:01 浏览次数:【字号:默认 大 特大】
10月14日,以“桂锡云端共研思,全景赋能启新程”为主题的小学数学跨区域“卷入式”联合教研活动在新吴区锡梅实验小学圆满举办。两地教师以《旗杆有多高》为载体,在全员深度参与中破解教学瓶颈,为素养教学破局写下生动注脚。
锚定真问题 从“教学痛点”到“素养落点”
“如何让学生跳出‘依赖工具测结果’的浅层认知,真正触摸度量本质、培育量感素养?”在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领域,“测量”教学一直是师生共同的“拦路虎”。锡梅实验小学精准锚定这一痛点,携手桂林秀峰区展开跨区域协同攻关,用“真问题”撬动教研变革。
活动前期,锡梅实验小学备课组历经“多轮深度磨课”:从最初聚焦“多方法测量”,到转向“估测与量感培养”,再到最终紧扣“旗杆有多高”主问题设计“四次估测+精准测量”的教学链条——每一次调整都围绕“核心素养落地”展开。
“问题共诊—方案共研—迭代优化”的过程,正是新吴区“以研破题”理念的生动实践。桂林市秀峰区教育局分管局长、正高级教师桂华在活动中点赞:“这样的跨区域共研,不仅能破解实践难题,更能让两地师生在思维碰撞中共同成长。”
全景式卷入 让每个教师都成为“研究者”
“传统教研是‘少数人主讲、多数人旁听’,这次是‘人人参与、个个思考’!”参与教师的这句感慨,道出了本次活动最鲜明的创新——“全景式卷入”教研模式。
从参与范围看,锡梅实验小学全体数学教师与秀峰区三年级数学教师“全员入局”,打破校际、区域壁垒;从流程设计看,构建起“全流程、多维度”的卷入体系。俞单婷老师从“内容、方法、素养”三维度解读《旗杆有多高》,强调教学要从“知识本位”转向“素养导向”;张一祥老师执教的课堂上,学生通过“以天安门旗杆为参照估测”“以楼、树、人为参照估测”等环节,逐步理解“合适度量标准”的重要性,从“敢估”到“会估”,量感素养在实践中自然生长;王生老师分享备课组经验时提到:“我们通过呈现参照物图片及层层追问,帮助学生理解统一度量标准的科学性,让量感‘看得见、摸得着’。”
在研课沙龙环节,两地教师围绕“量感培养策略”“估测教学路径”等话题展开头脑风暴,执教团队现场答疑、思维碰撞,真正让“每一位教师都成为研究者”。无锡市新吴区锡梅实验小学校长华丽芳介绍:“‘卷入式’教研就是要打破‘旁观者’心态,让每个人都在深度参与中收获专业成长。”
协同式生长 从“单次活动”到“长效赋能”
“这次教研不是‘一次性热闹’,而是‘可持续生长’的开始!”活动结束后,两地教师自发建立线上交流群,计划围绕“量感培养”展开后续系列研讨——从“单次活动”到“长效合作”,跨区域共研的价值正在持续释放。
值得关注的是,锡梅实验小学“卷入式”教研的“三阶模式”(备课共研—课堂共察—反思共改)与配套工具(课堂观察量表、导研稿、反思手册),为桂林秀峰区提供了可直接借鉴的教研框架。“这些工具让我们的教研更有章法,回去就能用!”秀峰区一位教师在交流群里留言。这种“可复制、可迁移”的经验,让教研成果从“一地开花”走向“两地结果”。
聚力向未来 以教研协同绘就教育新图景
“跨域共研无远弗届,素养育人矢志不渝。”作为新吴区数学教研创新的重要尝试,本次活动探索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成长”的区域协同路径。下一步,新吴区将持续深化“卷入式”教研模式,让每位教师在教研中获得“适配成长”,让更多课堂实现“从知识传授到素养培育”的转变。
从锡梅实小的“小课堂”到跨区域的“大教研”,从“量感培养”的微观探索到“教育优质均衡”的宏观目标,这场跨越千里的云端共研不仅是一次教学经验的分享,更是一次教育理念的共鸣。未来,新吴教育将继续以教研为笔,在“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画卷上书写更多“素养落地、师生共长”的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