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溪区:江苏省“以体育人”区域创新实践研讨活动圆满落幕
发布时间:2025-09-30 14:34 浏览次数:【字号:默认 大 特大】
金秋九月,无锡迎来一场体育教育的盛会。9月24日至26日,由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无锡市梁溪区教育局、梁溪区教师发展中心承办的江苏省“以体育人”区域创新实践暨体育与健康学科德育研讨活动在无锡成功举行。本次活动以“学科德育·以体育人”为主题,通过成果展演、专家报告、课堂展示、圆桌研讨、班级联赛等多种形式,全面展示江苏省在体育学科德育方面的探索成果,推动体育教育从“技能传授”向“人格培育”深化转型。
9月24日下午,活动在无锡市东林中学桐华分校拉开帷幕。梁溪区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成果展演以“体润未来·悦见成长”为主题,呈现了区域体育课程改革的扎实成效。
展演涵盖啦啦操、射击射箭、击剑、体操、舞龙、武术、花样跳绳、极限飞盘等项目,分为“悦动体验”“智勇双全”“韧性成长”等六大篇章。学生们在运动中展现朝气、勇气与创造力,体现出“五育融合”的育人理念,彰显了体育在塑造品格、涵养精神方面的独特价值。
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曹民生、无锡市梁溪区教育局局长周唯巍等领导专家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周唯巍局长强调,梁溪区通过“一校一策”校本实践系统构建“以体育人”新体系,全面落实每天综合活动不低于两小时的锻炼要求。曹民生副院长指出,体育必须超越技能训练,实现与德育的深度融合,让体育成为激发文化自信、培养社会责任感的重要载体。
活动中,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体育教研员杨浩老师对《江苏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学科德育教学指引(试行稿)》进行权威解读。他指出,《指引》首次系统构建体育学科德育体系,将家国情怀、健康生活、终身体育、体育品德四大核心素养融入教学,明确“体育即德育”的课程定位。
江苏省德心所科研员刘霞老师强调,要建立“教师—学生—家长”三方协同的评价机制,通过日常观察、成长档案袋等工具全过程跟踪学生品格发展,确保体育德育可观测、可评价。
9月25日,研讨活动在无锡市积余实验学校迎来高潮,聚焦于体育教学的“主阵地”——课堂。这一天,活动通过前沿理论报告、密集的课堂展示与精准的专家点评,立体化地呈现了“以体育人”理念从顶层设计到课堂实践的完整闭环。
梁溪区教师发展中心体育研训员林宇老师分享了题为《从“大单元”到“大体育”的区域实践》的经验。他系统介绍了梁溪区在体育课程一体化建设中的探索成果,强调基于新课程标准与梁溪区“乐动慧学·乐学慧动”特色理念,推动学生综合素养提升。
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院长汪晓赞教授带来《KDL活力π计划落实每天综合体育活动不低于2小时的实践探索》报告。汪教授结合真实、生动的亲子运动历程,从政策背景、活动愿景、具体行动、活动亮点与成效等方面,深入阐释了如何通过科学设计保障学生每日体育活动时间,为区域体育教育改革提供了重要参考。
来自全省各地的优秀教师分不同水平段,呈现了共计18节精彩纷呈的体育实践课。课程内容覆盖篮球、排球、田径、体操等多个项目,充分体现了新课标所倡导的“大单元教学”、“结构化知识”与“学、练、赛”一体化的理念。
课堂上,教师们不再是简单的技能传授者,而是学习情境的设计者和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学生们在结构化、情境化的任务驱动中,不仅掌握了运动技能,更在合作、对抗、挑战中锤炼了意志品质和团队精神,生动诠释了“以体育人”的即时发生。
每节课后,由华东师范大学专家团队及各大市体育与健康学科教研员进行精准、深入的点评。专家们围绕单元整体设计与课堂教学实施的契合度,针对教学中的难点与亮点,与授课教师展开了深度对话。他们一致强调,体育教学必须超越零散的技术教学,注重构建结构化的知识体系,设计真实有意义的运动情境,并实施关注个体差异的分层教学,才能让体育的育人目标真正在每一节课上落地生根。
南京体育学院彭国强教授作了题为《以体德为基,育时代新人——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的新思考》的压轴报告。他从体育的根本育人功能出发,深刻论述了学校体育应如何强化“体德融合”。彭教授提出,必须通过课程体系的重构、竞赛机制的完善以及评价方式的改革,系统性地构建一个贯穿始终的“以体育人”全链条生态,为新时代学校体育的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9月26日,活动的实践环节进一步延伸至赛场,一场别开生面的班级校际联赛在无锡市东林中学桐华分校的操场上热烈展开。这不仅是一场体育技能的较量,更是对“学、练、赛”一体化育人理念的生动检验。
赛场上,来自梁溪区各中小学的学生们展开了足球、篮球、排球、体操等项目的激烈角逐。学生们在比赛中展现出扎实的运动技能和灵活的战术配合,传球、投篮、垫球之间尽显平日训练的系统成效。更重要的是,他们在对抗中学会协作,在挑战中锤炼意志,将课堂所学的技能和品德自然转化为赛场上的实际行动。
这场联赛充分体现了从课堂到赛场的有效衔接,彰显了江苏省“2.15计划”与高质量大课间活动的扎实成果。比赛不仅是体育技能的展示,更是“教会、勤练、常赛”理念的真实落地。
河南大学体育学院院长周柯教授在观赛后表示,这样的赛事正是“以体育人”理念的最佳体现。他在随后的专题报告《体育与健康专项运动技能大单元设计:从理念到实现》中,借助“冰山模型”生动阐释:外显的技能仅占30%,而能力、价值观、动机等隐性素养才是支撑个体发展的核心。这一观点为现场教师理解“学、练、赛”一体化的深层价值提供了理论支撑。围绕“学生多长时间能学会”“学生期待学什么”“学生是否真正学会”三大关键问题,周教授以篮球教学为例,详细解析大单元教学从理念到课堂的落地逻辑,为教师提供清晰可行的实践指引。
在闭幕式上,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体育教研员杨浩老师对活动成效给予高度评价,指出为期三天的系列研讨全面展示了无锡市梁溪区在“以体育人”方面的创新实践与成果,为全省深化体育教育改革提供了扎实的范本。杨浩鼓励全省体育教师以此为契机,持续探索大单元教学,将育人目标贯穿教学全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