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无锡市教育局网站    
  1. 本站支持IPV6
  2. 繁体版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信息公开目录 / 规划计划

无锡市“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时间:2022-01-24 10:06    来源: 市政府办公室    浏览次数:【字号:默认 特大

信息索引号
014006470/2022-00019
发文日期
2021-12-31
公开日期
2022-01-24
文件编号
锡政办发〔2021〕90号
公开时限
长期公开
发布机构
市政府办公室
公开形式
网站、文件、政府公报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社会
有效期
长期
公开程序
部门编制,经办公室审核后公开
主题
科技、教育--教育
体裁
通知
关键词
学校,教师,学生
文件下载
内容概述
无锡市“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显示全部表格信息

无锡市“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为加快教育高质量发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市,根据《江苏教育现代化2035》《无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环境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时期,无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坚定不移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教育主要目标任务顺利完成,教育现代化建设取得阶段性成就,为“十四五”时期加快建设走在全省全国前列的现代化教育强市奠定了坚实基础。

  教育优先发展地位全面落实。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推动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明确教育“先起跑”“跑在前”,教育现代化加快推进。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进一步加强,市、市(县)、区两级全部成立党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和教育工委。在省内率先召开全市教育大会,印发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教师队伍建设、高等教育创新发展、职业教育现代化、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等5份文件,积极破解长期制约教育发展的难点、堵点和痛点问题。聚焦社会长期关注的突出问题,扎实推进义务教育违规办学专项整治、公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同步招生、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中小学食堂治理改革等重点工作,教育生态进一步优化。

  基础教育优质公平稳步提升。“十三五”时期,全市累计新建幼儿园71所、中小学48所,新增学位122179个。学前教育规模质量加快提升,在省内率先实施幼儿园服务区制度,全市累计净增省、市优质幼儿园153所,增加普惠性学位26179个,省、市优质幼儿园覆盖率达88%,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91%,每万人拥有幼儿园数提升至0.9所。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实施两批52所新优质学校培育建设,全面消除义务教育大班额现象,义务教育学校100%达到省定办学标准。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无锡成为省内唯一入选首批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区,全市4所学校入选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省级示范校,4所学校入选省高品质示范高中首批建设立项学校和培育学校,数量均居全省第一。特殊教育融合发展,实施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实现全市镇(街道)学前、中小学融合教育资源中心全覆盖。

  教育服务发展能力显著增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十三五”时期,全市立项建设省中等职业教育领航学校5所,省现代化示范性职业学校、优质特色职业学校14所,无锡入选全国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城市,被省政府授予“江苏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成效明显的设区市”,被教育部列入部省共建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样板和国家职业教育高地建设城市。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江南大学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推动建设东南大学无锡国际校区,国家示范性微电子学院揭牌。整体引进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滨江学院并转设为无锡学院,同步建成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无锡研究生院、无锡研究院。无锡太湖学院3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分别入选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计划和专业群建设计划。社区教育体系不断完善,所有市(县)、区均建成省级以上社区教育示范区,全市社区教育中心和村(居)民学校100%通过省级标准化验收。

  教师队伍建设量质齐升。强化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初步构建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创新教师补充机制,5年内招录中小学教师9800余名。改革教师管理体制,打通各学段中级和初级教师岗位比例,全面推进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在全省率先实行“以县为主、市域调剂、动态调整”的义务教育学校教职工编制管理新机制。加大保障激励力度,改进绩效性收入分配方法,教师收入待遇显著提高。高起点开办市教师发展学院,所有市(县)、区均建成县级教师发展中心,6个通过省示范性评估认定,全面开展“四有”好教师团队和教师发展示范基地校建设,形成市、县、校三级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壮大教育领军人才队伍,实施“太湖教育人才计划”,全市新增省特级教师51名、中小学正高级教师105名、人民教育家(苏教名家)培养对象36名,11人获评省级以上教学名师,全市中小学骨干教师比例达25%,江南大学陈坚、陈卫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教育内涵质量持续优化。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思政育人体系建设,培育省级品格提升工程项目22项,其中精品项目11个,位列全省第一。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现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基本全覆盖,17所学校入选国家、省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增强学生体质健康,推进学校体育运动项目化、特色化发展,建成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幼儿园)190所,全国篮球、排球、冰雪特色学校34所。强化学校美育工作,深化中小学生艺术团(中心)建设,建立初中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制度,参加全国中小学生艺术展演获一等奖5项。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国际交流规模显著上升,国际理解教育深入推进,与“一带一路”国家教育合作取得丰硕成果,在锡留学生、港澳台学生和外籍教师年均超4000人次。提高智慧教育建设水平,全市65%的中小学达到省级“智慧校园”标准,12所学校成为省智慧校园示范校。教学改革发展成果不断涌现,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5项。

  (二)机遇挑战

  “十四五”时期是无锡深入践行“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新使命新要求的重要时期,是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示范区建设,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无锡建设崭新篇章的关键阶段。立足新的历史方位,无锡教育事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一是党对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新部署。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的十九大作出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部署。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作了“九个坚持”的集中概括和阐述,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了系统指引和根本遵循。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围绕推进新时代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相继作出系列重要决策部署、出台系列重要政策文件,顶层设计日臻完善,顽瘴痼疾不断破除,为“十四五”时期无锡教育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基础环境。二是人民群众对更加优质公平教育产生了新期待。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加快建设人民满意的共同富裕幸福美好城市。发展更加优质公平的教育,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幼有善育、学有优教,是建设共同富裕幸福美好城市的重要内容,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这既对“十四五”时期无锡进一步提高教育资源配置水平、完善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提出了新要求,也为无锡立足自身条件,加快打造具有基础优势、比较优势、特色优势的高质量教育体系注入了新动能。三是无锡城市发展战略对教育提出了新需求。“十四五”时期,无锡将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核心战略和产业强市主导战略,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步伐,把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要突破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不高的现实瓶颈,必须深化以教育改革为基础的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发展高质量教育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这就要求无锡教育摆脱传统发展路径依赖,形成更加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更加突出对新发展格局支撑作用的新局面。

  对照现代化教育强市的建设目标,对照人民群众接受更加高质量教育的期待,无锡教育还面临着一些比较严峻的问题与挑战。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教育理念尚未牢固确立,唯分数论倾向仍然在教育评价中占据突出位置,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还未根本改观。教育资源供给矛盾突出,基础教育资源供给缺口较大,高等教育特别是一流本科教育资源规模与城市能级不相匹配,教师、经费、设施、平台等教育保障要素配置存在障碍和短板。教育体系结构亟待优化,城乡、区域、校际办学差距客观存在,校外培训市场过热发展对学校教育的正常秩序形成了冲击。教育服务城市发展能力有待提升,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还不够深入,高校学科专业设置与城市产业结构还不够契合,人才培养结构和模式还没有充分调整到与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轨道上来。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普惠,全面提高教育内涵质量,重点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统筹健全教育基础保障,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高质量教育,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建设走在全省全国前列的现代化教育强市,为无锡走在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最前列、谱写“强富美高”新无锡建设崭新篇章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完善党领导教育工作的体制机制,着力加强教育系统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牢牢掌握教育领域意识形态领导权,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立场要求,培养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

  坚持优先发展。始终将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在现代化全局中超前布局谋划。加强教育与发展改革、财政、机构编制、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协同,不断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财政资金投入优先保障教育、公共资源配置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的政策设计。

  坚持服务人民。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的满意度和获得感作为衡量教育改革发展成效的重要标准。着力促进教育公平,确保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好由人民共享。坚持有教无类、因材施教,通过提供更加多样的教育,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丰富的能力提升、价值实现和人生发展机会。

  坚持改革创新。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创新教育理念、内容和方法,形成与人的现代化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教育发展新模式。以教育评价改革为牵引,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尊重基层首创精神,鼓励各地各校先行先试,及时将成功经验上升为政策和制度。

  坚持统筹协调。强化“一盘棋”思想,在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同时,统筹教育与经济社会各领域发展,提升教育服务创新发展能力。加强市级统筹,根据城乡、区域和各级各类教育特点针对性开展工作谋划,增强区域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联动性、协同性和整体性。

  (三)主要目标

  到2025年,教育体系结构更加完备,教育体制机制更趋合理,教育公平质量不断提升,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矛盾有效缓解,学生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实践本领明显提高,教育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支撑能力显著增强,现代化教育强市建设走在全省全国前列。

  ——体系结构更加完备。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基本形成促进青少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良好教育生态。高水平普及15年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70%,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高质量协调发展。全民终身学习推进机制更加完善,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加快形成。

  ——体制机制科学高效。育人、办学、监管、评价、保障等教育基础性制度不断完善,政府、学校、社会各方参与教育公共治理的角色更加明确,形成坚持正确方向、鼓励干事创业、激发创新活力、运行稳定高效的教育体制机制,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普惠公平有效保障。基本公共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水平进一步提升,区域、城乡、校际发展差距持续缩小。全市在公办幼儿园或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就读幼儿比例达91%以上,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残疾少年儿童免费接受更好教育。

  ——办学质量整体提升。素质教育全面推进,师生配比、经费投入、班级学额、设施设备等保障条件持续改善,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和发展观普遍确立。全市就读于省、市优质幼儿园幼儿比例达95%,80%的市(县)、区通过国家、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督导评估认定,建成一批高水平职业院校和高校一流学科专业。

  ——服务发展更具成效。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联系更为紧密,与现代产业结构深度融合,科研成果应用转化能力显著增强。人才培养更好满足融入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形成与我市创新驱动核心战略、产业强市主导战略相适应的创新人才支撑体系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2025年无锡教育发展主要指标

  

  

2020

  

2025

  

 

  1.学前三年毛入园率(%

  

 

  100

  

 

  100

  

 

  2.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99.40

  

 

  >99.50

  

 

  3.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67.8

  

 

  70

  

 

  4.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11.54

  

 

  12.13

  

 

  5.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

  

 

  91

  

 

  >91

  

 

  6.高等教育在校生数量(万人)

  

 

  14.9

  

 

  >16

  

 

  7. 教师学历提升率

  

 

  幼儿园教师本科率(%

  

 

  69.9

  

 

  75

  

 

  小学教师研究生率(%

  

 

  3.3

  

 

  5

  

 

  初中教师研究生率(%

  

 

  9.2

  

 

  15

  

 

  高中教师研究生率(%

  

 

  28.2

  

 

  35

  

 

  8.学生体质健康达标率(%

  

 

  97

  

 

  97

  

 

  9.老年人社区教育活动年参与率(%

  

 

  25

  

 

  30

  

 

 

  三、重点任务

  (一)健全立德树人系统化落实机制

  增强思想政治工作实效。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扎实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师生头脑。把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各项工作的生命线,把思想政治教育成效作为对学校和教师考评的首要指标。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水平,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建立大中小学思政课共享机制,组建一体化建设联盟,提升思政课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推动课程思政各学段全覆盖,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实施深化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行动计划,设立高校课程思政专项研究项目,支持在锡高校创建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和省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

  构建完善德育工作体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构建方向正确、内容完善、学段衔接、载体丰富、常态开展的德育工作体系。深入开展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态文明等教育。创新德育课程内容,健全课程德育体系,形成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精品德育校本教材。阶梯式推进德育工作队伍专业化发展,组建德育工作核心团队,打造德育名师工作室,探索实施德育导师制。深化中小学生品格提升工程建设,擦亮积极德育品牌,讲好建班育人故事,到2025年,力争培育省级品格提升项目20个,市级项目80个,形成具有无锡特色、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育人范式。加强对家庭教育工作的研究和指导,深化家校共育,丰富学校指导服务内容,形成一批无锡市家庭教育精品课程,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家庭教育社会支持网络。

  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聚焦核心素养深化课程改革,在培养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强化学生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等支撑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培养。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和体教融合,加强体育场地场馆、器材师资配备,严格执行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大力推动体育特色项目提升和足球、篮球等运动项目教学改革试点,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和运动习惯,推动每名学生掌握1—2项运动技能,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报告书制度,到2025年,全市建成体育特色学校(项目)100所。大力提升青少年学生健康素养,切实做好儿童青少年近视综合防控工作,推动提升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强化学校美育育人功能,开齐开足上好美育课,完善初中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制度,推进高雅艺术、艺术展演活动和戏曲、诗歌、书法进校园,努力让学生掌握1—2项艺术特长,到2025年,全市重点打造30个中小学生艺术团(中心)。大力加强劳动教育,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保障学生劳动时间,开齐开足劳动课程,依托全市“行知大课堂”社会实践基地扩大劳动教育实践资源,建立专兼职结合的劳动教育教师队伍,提升劳动教育整体实施水平。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配齐配好中小学专兼职心理教师,以生命教育和学生发展指导为重心,健全学校心理辅导服务体系和心理危机预防干预机制,加强社会心理服务资源整合,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协同水平。全面推动中小学生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五项管理”落地见效,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二)推进基础教育公平优质发展

  促进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坚持政府主导、公益普惠原则,深入实施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积极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一律举办为公办园或普惠性民办园。优化学前教育资源布局,“十四五”期间,全市新建幼儿园85所。加大省市优质幼儿园创建力度,拓宽优质学前教育资源覆盖面。全面实施幼儿园服务区制度,为每个适龄儿童提供一个公办或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学位。深入贯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全面深化学前教育课程改革,深度推动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价,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工作,帮助儿童为顺利步入小学做好充分准备,有效提升学前教育内涵与质量。到2025年,全市在公办幼儿园或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就读幼儿比例达91%以上,在省、市优质幼儿园就读幼儿比例达到95%,力争所有市(县)、区均通过县域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督导评估国家认定。

  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快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到2025年,80%以上的市(县)、区建成国家、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加大资源供给力度,“十四五”期间,全市新建义务教育学校85所。围绕太湖湾科创带建设做好优质教育资源保障,服务科创带人才引进。深化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推动所有学校在达到省定办学标准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达标水平。完善结对帮扶体系,推进义务教育学校集团化办学,健全教师交流轮岗制度,深化“新优质学校”培育建设,进一步缩小义务教育城乡、区域、校际办学差距。统筹县域内公办民办义务教育协调发展,合理控制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办学规模。严格规范学校办学和校外培训行为,坚决整治各类违背教育规律、干扰教育秩序、破坏教育生态的现象,切实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进一步提升课后服务水平,突出服务育人导向,科学设置活动课程,实现全市所有中小学校和有需要的学生全覆盖。

  提升普通高中办学品质。全面落实政府举办普通高中教育的主体责任,围绕高中阶段教育结构调整要求和人口变化趋势,加强优质高中资源建设,“十四五”时期,全市新建普通高中7所。系统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以建构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区、高品质落实国家新课程方案的实践模式为中心,在学校育人目标、课堂教学样态、课程组织形式、质量评价标准等方面探索新路径新经验,建成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的国家级高水平示范区,建成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校1所、省级示范校3所。推进高品质高中建设,建成首批省高品质示范高中3所、第二批省高品质示范高中建设学校和培育学校3所、省高品质特色高中4所,实现三星级以上高中省级课程基地全覆盖。积极实施“强基计划”,建成省级创新拔尖人才培养基地2个。深化综合高中(班)办学探索,鼓励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课程互选、学分互认、资源互通、学籍转换,促进普职融通,搭建学生成长立交桥。

  推进特殊教育融合发展。坚持政府主导、特教特办,形成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为主体、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普校特教班、送教上门等形式为补充的特殊教育发展格局。完善特殊教育服务体系,到2025年,残疾幼儿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88%,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保持在100%,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85%。健全特殊教育师资、经费、设备保障机制,充分发挥融合教育资源中心作用,全面落实特殊教育准入上岗制度。科学开展评估、诊断与安置,积极构建适合残疾少年儿童终身发展需求的课程体系。以特教发展工程、课题研究等项目带动特殊教育内涵发展,打造一批省内知名特校和融合教育示范校。

  (三)推进职业教育提质培优

  优化职业教育资源配置。准确把握职业教育是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培养能力的实践教育、面向市场的就业教育,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建立层次分明、衔接紧密、结构合理的职业教育体系,全面推进技能型社会建设。推进部省共建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建设国家职业教育高地城市。促进无锡职教园教城、产城、产教融合发展,优化无锡职教园管理体制和配套设施,组建园区职业院校发展联盟。提升职业院校办学层次,支持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建设“无锡职业技术大学”,支持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江南影视艺术职业学院等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组建“无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适时建设师范类本科院校。组建“无锡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和“无锡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支持太湖创意职业技术学院、无锡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易地新建。推动建设一批高水平高职院校、优秀中等职业学校和一批标杆性的五年制高等职业学校。

  加强职业教育内涵建设。坚持德技并修、育训结合,构建职业院校“三全育人”体系,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融合统一,突出职业素养培育和工匠精神塑造,引导学生刻苦学习、精进技艺、全面发展。实施职业教育质量提升“攀登计划”,深化“三教”改革和“岗课赛证”综合育人,鼓励学校开设更多紧缺、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形成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改革,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建立高技能人才校企联合培养平台。支持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牵头成立“非遗文化传承职教联盟”,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非遗技艺传承创新。支持无锡文化艺术学校加大锡剧、舞蹈、音乐等特色学科培育力度,与市属文艺团体建立更为紧密的人才培养输送合作模式。鼓励职业学校与企业携手参与国际产能合作,输出优质职业教育服务,打造无锡职业教育国际品牌。

  推动职业教育增值赋能。拓展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形式内容,提高职业学校专业设置、培养目标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匹配度,建立产业、行业、企业、专业、学业、就业“六业联动”校企合作平台,打造一批名企名校合作项目。支持校企共建共管产业学院、企业学院,重点支持建设5个左右国家示范性职教集团,打造10个骨干职教集团,培育一批产业学院示范点。支持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牵头组建“无锡集成电路产业学院”。实施培训体系改革,广泛开展技能和创业培训,职业学校每年培训人次达到全部在校生规模的2倍以上。引导职业学校发挥专业优势,主动与优质企业开展双边多边技术协作,共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技术技能创新平台、工程应用技术(研发)中心、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和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服务区域中小微企业技术升级和产品研发。健全激励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长效机制,组建若干错位发展的产教联盟,加快建设一批产教融合型行业、产教融合特色园区和产教融合型企业。

  (四)推动高等教育创新发展

  扩大优质高校资源规模。围绕我市高质量发展和未来产业发展重大需求,实施名校名院名所名企“四名工程”,引进优质高校合作举办高水平合作大学,支持高水平大学在锡设立“研究院+研究生院+产学研合作”的特色学院。深化无锡市与江南大学合作共建,支持江南大学加快建设“世界知名、中国一流、江南风格”的研究型大学,建设江南大学江阴校区和宜兴校区。加强无锡市与东南大学合作共建,建设高端化、国际化、本土化、特色化的东南大学无锡校区。高起点办好无锡学院,加强学科建设,拓展办学空间,创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打造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高校。实施新一轮厅市加大支持无锡太湖学院创新发展行动计划,支持学院获批硕士学位授予权,办好无锡太湖学院苏格兰学院,建设“无锡太湖大学”和“无锡苏格兰大学”。支持南京理工大学江阴校区和南京农业大学无锡渔业学院建设发展。到2025年,全市高校在校学生数量达16万人以上。

  提升高等学校办学水平。支持在锡高校内涵式发展,实施高等教育质量提升“扬帆计划”,支持在锡高校参与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培养“高精尖缺”创新型人才。引导高校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做强主干专业,打造特色优势专业,升级改造传统专业,建设一批国家和省一流学科、一流课程和一流专业,培育50个产业发展急需的市级重点学科(专业)。支持在锡高校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工作,力争新增10—15个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支持在锡高校瞄准学术前沿、无锡产业发展和学校发展需要,大力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评选100名无锡市高校“教学名师”,遴选建设50个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支持高校开展工程专业认证、成果培育等工作。

  增强高校服务发展能力。支持在锡高校发挥创新源头作用,牵头或参与国家级、部省级科技创新基地、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哲学社会科学平台建设,扶持一批国家级、部省级和市级高水平创新基地,在锡高校应用研究开发成果转化率达到80%。鼓励在锡高校主动融入太湖湾科创带区域创新中心建设,成立太湖湾科创带高校发展联盟,打造科创共同体。鼓励在锡高校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高端培养培训机构或基地,满足重点产业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培训需求。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工程,培育高校参与无锡地方文化建设项目和高端智库50个。支持在锡高校加强学生就业创业教育工作,鼓励引导更多毕业生留锡就业创业,在锡高校毕业生留锡平均就业率达到50%以上。

  (五)建设全民终身学习体系

  创新终身教育发展机制。健全政府统筹、部门协同、全社会参与、城乡一体的终身教育推进机制。优化以开放大学为龙头的社区教育网络架构,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教育,推动各级各类学校向社区开放,形成多元主体参与的社区教育体系。加快社区教育特色品牌培育,扩大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影响示范效应,深入推进国家级社区教育示范区、实验区创建和示范性居民学校建设,打造省级以上社区教育特色品牌18个左右。完善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和个人终身学习账户制度,率先实现社区教育内部学分互认,探索建立不同类型学校之间、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之间、学校教育与市民自主学习之间学习成果的互通互认机制。充分发挥在线教育优势,推进终身教育数字化平台建设,建好“无锡学习在线”,积极开展数字化学习型社区、学习型组织、学习型团队培育,加快形成人工智能时代数字化、网络化终身学习新模式。

  健全终身教育服务体系。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十四五”期间,创建市民乐享乐学的终身学习体验基地10个以上。积极开展青少年校外教育,推动实现社区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大力推进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建立教育、培训机构与行业企业协同开展终身职业技能培训的制度。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民创业培训,充分发挥教育服务“三农”高水平示范基地作用,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完善老年教育学习网络,拓展老年教育资源供给,丰富老年教育内容形式,建设一批示范作用明显的老年大学和老年人学习场所,开发适合多样化需求的老年教育课程体系,到2025年,市级至少建有老年大学3所,各市(县)、区至少建有老年大学1所,90%以上的乡镇(街道)建有老年大学分校(老年学校),70%以上的村(社区)建有老年大学(老年学校)学习点,全市老年人社区教育活动年参与率达到30%。

  (六)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

  健全师德师风长效机制。实施“我为良师”全员行动,全面落实新时代幼儿园、中小学、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准则,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资格定期注册、业绩考核、职称评审、岗位聘用、评优奖励的首要标准,把认真履行教育教学职责作为评价教师的基本要求,引导教师上好每一节课、关爱每一个学生。健全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制度,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课程思政意识,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完善师德考评实施办法,执行负面清单制度,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深入推进“四有”好教师团队建设,加快建设师德涵养教育基地和教师志愿者队伍,丰富资源,优化模式,强化实践,切实提升师德建设实效。强化正面引领,发掘师德典型,选树一批师德模范、师德标兵和最美教师,擦亮师德活动品牌,讲好“无锡教师故事”,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建立健全师德失范行为通报警示制度和“一票否决”制度,严肃惩处师德失范行为,对出现严重师德师风问题的教师,探索实施教育全行业禁入制度。

  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素质。实施新时代强师行动计划,聚焦新进教师入口关和在职教师培养培训环节,不断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素质。健全地方教育行政部门、高校、教师发展机构和中小学“四位一体”的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加大对教师发展平台和骨干教师团队的支持力度。实施教师学历提升计划,到2025年,全市幼儿园教师本科率达75%,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教师研究生率分别达5%、15%和35%。加快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构建职前职后一体化、校企双主体的职业院校教师培养培训模式,到2025年,全市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含实习指导教师)比例达90%以上。实施“锡教名师”培养工程和“教育优才”引进计划,建立师范生定向培养机制,打响无锡教育引才品牌,建设层次合理、接续有力、后劲充足、具有无锡特色的教育人才梯队。到2025年,培养“锡教名家”120名、“卓越教师”1200名、“骨干教师”12000名,引进基础教育高层次人才100名、高等教育高层次人才100名、教育拔尖青年人才1000名、教育优秀青年人才2000名。

  创新完善教师管理体制机制。深入推进“县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强化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统筹管理权,提高教师编制、岗位等资源使用效益。健全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统筹配置调整机制,完善补充办法,扩大学校用人自主权,充分满足教育事业发展需求。对学前教育教师编制不足的市(县)、区可开展备案制管理,备案制人员与事业编制人员同工同酬,所需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深化教师分类考核评价制度改革,完善职务(职称)评聘制度,优化岗位设置,用足用好高级岗位,合理制定并落实各项超岗聘用政策,拓展教师专业发展渠道。加强教师聘后管理,探索实施退出机制。建立具有吸引力和竞争力的教师薪酬制度,健全中小学教师和当地公务员工资收入联动机制,完善绩效工资结构体系和实施办法,健全课时工作量、工作实绩、岗位贡献等相衔接的分配制度,激发教师队伍活力。健全教师荣誉制度,按照有关规定表彰一批优秀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完善教师住房、医疗等相关配套服务,统筹利用人才房、保障性租赁房等各类房源,多措并举缓解青年教师过渡期租住房问题。

  (七)加快智慧教育建设

  优化智慧教育基础环境。利用5G网络、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础设施升级全市教育信息化环境,打造“云+大数据中心+5G专网+AI智能应用”的智慧教育新生态。升级无锡市智慧教育云平台,实现全市各类教育业务系统互联互通,提升平台应用效能。建设无锡市教育大数据中心,实现全市教育大数据汇聚与深度应用,形成规范化教育大数据服务体系。升级智慧校园基础设施,到2025年,建成省级智慧校园示范校20所,全市中小学100%达到智慧校园建设标准,省级智慧校园建设达标率达80%。健全网络安全技术防护体系,提升网络安全态势感知能力和信息共享水平,实现教育网络与信息安全监测100%全覆盖。优化阳光招生、阳光食堂等信息化监管平台功能,依据教育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备案审查相关制度,实现中小学校的教育类APP注册备案率达100%。

  完善智慧教育资源体系。全面构建规范、智能、可持续的数字教育资源服务体系,积极提升数字教育资源高质量、普适化、个性化水平。依托无锡市智慧教育云平台,建设无锡市数字教育资源库与学校校本资源库,加强中小学数字化教材与教辅资源、职业院校虚拟仿真实训资源和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开发。加快“三个课堂”应用落地,实现省名师空中课堂、城乡结对互动课堂、网络名师工作室常态化按需应用。构建“平台+资源+智能应用”的资源创新与流转体系,提升虚拟仿真、智能课件等新型数字资源的创新应用和个性化服务能力。建立健全共享共建、多渠道供给的资源建设模式,引导学校综合运用智慧教育云平台监管本校资源建设情况,借助数据支持发现薄弱环节、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质量。

  创新智慧教育育人模式。以教育信息化促进人的现代化,统筹推动教育观念、内容和方式变革,培养适应智能时代社会发展的高素质数字公民。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创新,深化中小学智慧课堂建设,形成一批可供推广的智慧教学范式。依托信息技术手段改革教育评价方式,开展大数据驱动的学生学习质量评价和综合素质发展性评价。系统提升师生信息素养,研制师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开展师生信息素养常态化监测评价,到2025年,全市90%以上的中小学教师具备较好进行线上线下融合教育能力,中小学100%完成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培训。加快普及人工智能教育,推进人工智能创新平台与产学研融合创新基地建设,鼓励在锡高校探索开设人工智能学科,加快培养人工智能领域人才。

  (八)提升教育开放水平

  扩大对外开放规模。加强教育对外开放治理体系和能力建设,推动构建高质量内涵式开放发展格局。扩大与欧美教育发达国家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双向交流规模,推进“互联网+”和“智能+”交流,提高中小学、幼儿园与境外同类优秀教育机构结对交流比例,支持高中开设非通用语种第二外语,提高国际课程班办学质量和规范化水平。深化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提升师生的跨文化交流与全球胜任力,启动全市第二轮国际理解教育推进工作。鼓励职业学校大力引进优质资源,创新合作形式,进一步提高专业课程与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证书对接率。支持在锡高校围绕战略性新兴学科和前沿领域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建设一批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共建一批产学研用结合的国际联合实验室和创新平台。支持高中、高校与国际知名学校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学位(证书)互授联授。鼓励教师海外研修访学,提高引智培训成效,加大优秀外籍教师聘用力度。加强与港澳台地区交流合作。

  做强涉外教育服务。推动全市公、民办学校进一步做好涉外教育服务,提高在锡外籍人员随行子女教育融入度。支持外籍人员子女学校错位发展,引进国际认证课程,提高办学水平和服务城市国际化发展能力。优化完善平台建设,积极稳妥推动高等学校、职业学校配合企业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人才,支持办好西港工商学院等一批境外办学机构和培训点。鼓励高校大力培养“一带一路”建设急需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支持在锡高校留学生教育提质增效,打造来锡留学特色学科和精品课程,建立面向全市留学生的服务平台和网络学习平台,组织开发优质网课资源。总结对外汉语推广经验,指导各级各类学校积极开展对外汉语线上教学,开发对外汉语推广教材,办好孔子课堂和海外华人课堂。讲好中国故事,提升无锡教育品牌境外影响力。

  (九)深化教育综合改革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改革党委和政府教育工作评价,履行好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的职责,将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重要决策部署、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教育突出问题等情况作为对各级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的重要内容。改革学校评价,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标准,重点评价学校落实党的全面领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依法治校办学、维护安全稳定情况,坚决克服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素质等片面办学行为。改革教师评价,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把认真履行教育教学职责作为评价教师的基本要求,强化学校领导干部和教师参与一线学生工作。改革学生评价,坚决改变唯分数论倾向,创新德智体美劳过程性评价办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健全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有机结合的学业考评制度。改革用人评价,建立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目标的人才使用机制。

  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按照分级办学、分类管理要求合理划分教育领域各级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依法落实各级政府发展、管理、保障责任。健全“市级统筹、以县为主、县镇(街道)共建”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完善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实现镇(街道)办初中、小学以市(县)、区举办为主。完善普通高中管理体制,加强对普通高中的市级统筹指导和管理,推动中心城区普通高中划归市管。实行市区区属中等职业学校市区共建、以市为主的管理体制,省属高职院校、省重点技师学院推行省市共建共管。推动市属本科高校省市共建。支持符合条件的技师学院按程序纳入高等职业学校序列。扩大社会参与,培育支持第三方专业机构参与教育公共治理,着力形成共治共享、多元参与的协同治理机制。

  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全面落实《民办教育促进法》《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规定,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实施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管理,建立民办学校健康有序规范发展的长效监管机制。深化民办教育“放管服”改革,鼓励引导社会力量依法参与举办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依法落实公益性捐赠税收优惠政策。优化民办学校设置、管理、年审标准体系,完善民办学校法人治理结构和资产管理制度,健全办学风险防控和退出机制。发挥民办学校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积极推进“双向进入、交叉任职”,落实党组织参与决策制度。探索建立民办学校信用档案制度,实施民办学校综合督导。精准发放民办教育发展奖补资金,放大奖补导向效应,引导民办学校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和办学品质。坚持从严治理,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建立健全校外培训机构分类审批监管体系,不再审批面向中小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和面向学龄前儿童的校外培训机构,系统强化内容、时间、师资、收费、广告等培训服务行为的常态化监管,全面实施校外培训机构资金监管。

  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坚持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完善公办小学划片入学、公办初中对口直升入学政策,实行公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同步招生,严禁义务教育阶段以各种名义设立和划分重点学校、重点班级。完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和综合素质评价办法,适当调整中考科目和时间安排,建立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招生机制。加强普通高中和职业学校招生行为管理,科学编制招生计划,优化自主招生政策,严禁无计划招生、提前掐尖招生和跨区域违规招生,继续实行热门普通高中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办法。统筹做好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和升学考试工作。

  积极融入长三角教育一体化发展。对接长三角教育一体化发展战略,主动开展管理体制、办学体制、人才培养模式等协同改革探索,着力推进长三角教育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携手打造全球卓越的教育区域创新共同体。积极参与长三角教育一体化发展协作会商,加强规划对接、政策协同,助推形成区域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创新合作模式与合作机制,积极承接区域优质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推进无锡与长三角地区各兄弟城市教育资源相互开放、共建共享,实现教育公共服务深度融合,发挥好先行先试、辐射引领效应。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

  充分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领导体制。进一步发挥党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沟通联络、督促落实等作用,全面压实市、市(县)、区两级教育工委管党治党主体责任。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阵地建设和管理,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建强党的基层组织,理顺中小学校党建工作体制机制,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深入开展“一校一品”党建文化建设和“立德树人”先锋行动,推动提升中小学党建工作质量。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健全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行风建设长效机制。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为教育改革发展提供坚强政治、思想和组织保障。

  (二)大力推进依法治教

  强化依法治理,完善地方教育法规体系,落实规范性文件制定管理制度,修订《无锡市教育督导条例》。落实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要求,探索建立教育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和责任倒查机制,推进教育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深化教育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完善政务服务事项网络办理流程,做好行政权力清单内容调整和办事指南维护,全面推行行政审批材料和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健全教育行政执法体制机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系统落实教育系统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开展教育领域“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和“互联网+”监管。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完善学校治理结构,推动各级各类学校全面形成依法治校的良好格局。深入开展以宪法为核心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全面开展全市教育系统“八五”普法。

  (三)切实提高保障能力

  完善教育投入保障机制,全面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确保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确保按在校人数平均的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完善教育标准体系,科学核定办学成本,完善各级学校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加大教育经费统筹力度,推动教育经费使用结构重心向质量提升、结构优化转移,向教育教学改革和教师队伍建设倾斜,大力支持教育资源供给补短提升项目建设。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不断提高教育经费和资产使用效益。依法加强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和民办学校办学成本监审,建立健全收费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全面精准落实各项学生资助政策,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物价变动情况动态调整资助标准,实现各教育阶段、公民办学校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覆盖。

  (四)强化教育督导评估

  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建成全面覆盖、运转高效、结果权威、问责有力的教育督导体制机制。强化组织领导,健全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工作机制,充分发挥督导委员会成员单位作用。完善地方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督导评价机制,督促各级政府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优化督学工作机制,加强综合督导、专项督导和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工作,构建具有无锡特色的各级各类学校督学体系。加强教育评估监测,科学设置评估监测项目和指标体系,探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委托第三方评估机构和社会组织开展教育评估监测。强化督导结果运用,系统改进反馈、复查、激励、问责各项制度,提升教育督导权威性和严肃性。加强教育督导队伍建设,配齐配强各级督学,强化督学培训交流和监督管理。加大经费保障力度,将教育督导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妥善解决督导人员特别是兼职督学各项工作开支。

  (五)努力营造良好环境

  强化各级党委、政府优先发展教育责任,实现教育事业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同谋划、同部署、同考核。加强部门协同、区域协作,明确规划重点任务责任分工和时序进度要求,强化年度计划和“十四五”规划衔接,系统推动规划提出的各项目标举措落到实处。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弘扬主旋律,释放正能量,大力宣传正确的教育观、成才观和评价观,系统总结推广各地各校促进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新举措、新成就、新经验。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加强教育政策解读和舆情分析,畅通人民群众需求表达渠道,合理引导社会预期,着力凝聚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全社会共识。统筹抓好事业发展与校园安全,深化平安校园建设,健全防范中小学生校园欺凌长效机制,抓好校园安全防护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冠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排查整治校园及周边安全隐患,切实保障校园安全稳定。

微信公众号

微信

微博

微博

无锡普法

无锡普法

返回顶部